享受邮轮海上旅行 我们距离愉悦有多远

2011-03-11 09:11:00 秩名 未知
0 3 11

邮轮启蒙:科班出身与歪打正着

我和我的朋友C所接受的邮轮教育,有点殊途同归。

我一直戏称,在这个缺乏邮轮教育的国度,C简直可以算得上“科班出身”。她几乎是国内第一批接受正统培训的人,关于邮轮的历史、文化和礼仪,甚至包括如何更好地享受船上的各种设施及娱乐节目。那时各大邮轮公司尚未进入中国市场,某著名邮轮品牌打算把她培养成未来中国市场的销售人员,于是邀请她到自己的旗舰船只上体验其最经典的航线。

C至今记得专业人士给她上的第一课。初上邮轮,她像平时入住酒店一样,习惯性地把箱子往行李架上一扔就去忙别的事。结果人家告诉她,上邮轮后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安家”:把衣服一件件挂进衣橱,袜子、内衣及各色杂物放进抽屉,洗漱用品分门别类地在浴室里摆放好。然后把空箱子塞进床底,直到下船那天才取出来。这个行为本身有它的文化逻辑:在接下来十多天的旅程中,这个房间就是你的家,你要在这里过真正的生活,而不再是一个随时需要收拾行李奔波的匆匆旅人。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C并没有为邮轮公司工作。她却由于上述经历爱上邮轮这一旅行方式,成为了资深邮轮客。例如她前不久才从阿拉斯加回来,刚见面又怂恿我下次跟她一起坐邮轮去南太平洋岛屿。她甚至已经做好了功课,计划是用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去大溪地的帕皮提岛、社会群岛的波拉波拉岛、库克群岛的拉罗汤加岛、汤加的努库阿洛法岛、斐济的劳托卡岛。行程中还会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我听了她绘声绘色的描述不禁悠然神往,甚至已经开始考虑应该带哪些衣服上船。

跟C相比,我接受的邮轮启蒙则可以用“歪打正着”来形容。引导我了解邮轮的,并不是业内人士,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挪威中年妇女。我甚至都不是在邮轮上遇到她的,而是从奥斯陆到哥本哈根的斯堪的纳维亚王冠号渡轮。

那是七年前,我在伦敦念书,寒假跟同学去北欧旅行。当时从挪威到丹麦选择坐船的原因,完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除了对交通工具多样性的体验,那艘夕发朝至的渡轮可以同时解决交通和住宿问题。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那艘大船简直无异于泰坦尼克号。惊讶于船上的生活节奏是如此地不同,我们在餐厅、咖啡厅、商场、电影院、酒吧、舞厅、俱乐部等地穿梭流连,快活得几乎没有时间回房睡觉。

我是快下船的时候在甲板上遇见那位挪威妇女的,不知怎地随意闲聊起来。她最吸引我的一点,是特别体现当地的传统价值观。例如她感叹奥斯陆的治安大不如从前了,过去他们需要外出的时候,即使家里空无一人也不锁房门——这样倘若他们的朋友经过附近,可以进屋自己煮杯咖啡。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坐船旅行,她耸耸肩:“我们坐船是为了享受愉悦。”她还半开玩笑地告诉我,有一种说法是旅行的层次从低到高按如下顺序排列:步行、坐车、坐飞机、坐船。她本人不同意步行是最低等的,挪威很多人喜欢徒步,但她认同坐船是最高境界的旅行方式。

多年以后,当我坐在钻石公主号上和别人讨论关于邮轮文化的话题,突然惊觉自己一再引用“愉悦”这个词,因为那位挪威妇女曾用它来概括航海旅行的精髓。是的,我们选择坐邮轮的原因,是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包括人与海、人与人、人与时间、人与各种休闲方式、人与所处的临时社区之间的愉悦感受。而且这种愉悦是如此独特,别的任何旅行方式都无法替代。它是一个邮轮客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为了能再度拥有这种愉悦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上船,没有体验过它的人难以明了。

邮轮魅力:休闲+自主+便捷+私密

最特别的魅力,是它的休闲性、自主性、便捷性和私密性都非常强,而这四者又是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的。

邮轮的节奏,通常是用一两天的时间在海上航行,接下来的一两天上岸观光,如此循环,因此行程中有大量的闲暇时光可供挥霍。另外在公海上手机经常一整天没有信号,通过卫星连接的互联网费用又相当昂贵。这样一种半封闭式的空间,半强制性地让你脱离常规的工作和生活轨道,从而有时间、精力和心情专注休闲。或者说,你终于可以有整块的时间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因为现在再也没有障碍、阻力以及形形色色的借口。

同时,邮轮的特质又使得真正个性化的旅行方式成为可能。这里不需要领队和导游,也不需要就每天的日程跟其他团友反复讨论彼此妥协。你是你自己的,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设计每一天的活动。今晚是愿意入住酒店体验当地的夜生活,还是回船上睡?喜欢慢慢悠悠地一天只做一两件事,还是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想尽量体验一把?是选择随意性强且品种丰富的自助餐,还是换上正式服装去高档西餐厅?想锻炼时是打高尔夫还是练瑜伽?晚上听音乐剧还是脱口秀……通常越是高档的邮轮,船上的娱乐设施和节目越丰富,水准也越高。有的时候,同一个时间有好几场演出可供选择,放弃哪个都觉得可惜。幸好有的演出只有一场,有的会一连上演两晚,所以碰到时间冲突的时候,简直需要运用时间管理的技能设计出两不相误的完美时间表。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