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邮轮海上旅行 我们距离愉悦有多远(2)
不,别误会,他绝不是你所认为的崇洋媚外之徒。事实上,他是那种特爱国特有民族荣誉感的人,他只是不能忍受自己的某些同胞糟蹋他所热爱的邮轮文化。例如出发前收到的邮轮须知上明确要求装正式服装参加船长欢迎晚宴,愣是有人穿着牛仔裤混在一群身着晚礼服的客人中间,还大摇大摆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例如在自助餐厅对海鲜等贵重菜式一哄而上,恨不得把整盘菜都拨到自家人碟里,席罢桌上浪费大量食物。又例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禁烟区抽烟,进电梯时连“先下后上”的基本礼节都不遵守更不用提让女士先进……事实上这种种毛病并不只体现在邮轮上,某些同胞去任何地方旅行都是这样的做派。只不过在邮轮这样半封闭性的临时社区中,同船的客人朝夕相处,这些不得体的行为非常容易频繁凸显出跟主旋律极端不和谐的音符,因此也更容易让旁人侧目而视。
还有一些行为,虽然算不上是缺点,却也明显地体现了中国游客跟大部分欧美游客的区别。例如中国人在船上迎面遇见陌生人,很少会主动微笑致意或者打招呼。又例如相当多的中国游客在船上基本不消费,他们尤其不愿意在一天五顿用餐免费的前提下在餐厅里花钱。饮料需要另外付费,所以连杯可乐也舍不得点。老外则在用餐消费上更从容一些,他们愿意花二十美金的订位费去牛扒餐厅品尝上好的牛扒;他们吃正餐的时候少不了要开一瓶葡萄酒;他们愿意放弃免费的美式咖啡,掏钱点一杯自己想喝的Espresso或者Cappuccino……总而言之,绝不掏一个子的极端节俭在他们看来有违邮轮生活的愉悦主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某邮轮公司的调查显示,60%不打算近期上船的中国消费者是因为“怕无聊”。的确,目前大多数的中国旅客还是以观光游为主,他们尤其看重的是自己去过多少个国家。当习惯了十天游欧洲八国的行程,一下子需要改变旅行的节奏和方式,从早到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确实挺难适应的。有了大段大段的闲暇,整个生活形态骤然改变却又不知道该如何适应和把握,那种感觉并不好受,有人会觉得这样闷在船上还不如回家蹲在马路边吃碗米粉痛快。
正因为如此,对旅游产业而言进行邮轮文化的教育变得如此重要和急迫。在学会尊重进而欣赏一种迥然不同的旅行方式之前,需要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逻辑。具备邮轮气质的人,不但更能享受海上的旅行,他们在陆地上的日常生活也会过得更愉悦一些——因为他们更明白内心的需求,更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更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际遇。而邮轮的意义,是让我们在学会旅行的同时,也学会生活。你想啊,一个人如果连好日子都过不好,那差日子能过得好吗?